logo头像

From zero to HERO

Java 8 默认方法实践

Spring Boot 2.4.x已经用了一年多,借着新业务调整的时机把依赖升级到最新的Spring Boot 2.6.5,在升级的时候遇到一个优化点,非常有意思,我觉得值得拿出来分享一下。

public interface Checker {

    boolean check(Authentication authentication,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);

    Predicate<HttpServletRequest> whitePredicate();
}

上面接口是用来做动态权限的,它包含了两个方法

  • check 用来检测当前请求是否和当前认证信息一致
  • whitePredicate 是开放的一个白名单断言,方便放行一些请求的。

最开始whitePredicate 因为业务有白名单配置,因此没什么问题,都感觉这个接口设计很好。但是推广到其它项目的时候就不太优雅了,不是所有的业务都有白名单接口,无奈就给个白名单实现:

    public Predicate<HttpServletRequest> whitePredicate() {
        // false 表示没白名单
        return request -> false;
    }

false表示没白名单。

后面升级的过程中,就把没把白名单作为一种默认的情况抽象了出来,使用了Java 8出现的接口默认方法。这样自然Checker就成为了函数式接口:

@FunctionalInterface
public interface Checker {

    boolean check(Authentication authentication,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);

    default Predicate<HttpServletRequest> whitePredicate() {
        return request -> false;
    }
}

但是这里还有一个痛点,每次实现check都要通过whitePredicate对请求访问进行白名单断言:

    public boolean check(Authentication authentication,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) {
        // 白名单断言
        if (whitePredicate().test(request)) {
            return true;
        }
        // 处理逻辑
    }

非常不方便,而且whitePredicate方法并没体现在设计意图中,因此又进行了抽象,把流程固化:

@FunctionalInterface
public interface Checker {

    default boolean check(Authentication authentication,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) {
        if (whitePredicate().test(request)) {
            return true;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doCheck(authentication, request);
    }

    boolean doCheck(Authentication authentication, 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);

    default Predicate<HttpServletRequest> whitePredicate() {
        return request -> false;
    }

}

这样check的流程就被固化下来,白名单方法一定会先执行,剩下的检测委托给doCheck方法来处理。这样设计更加合理紧凑。而且保证了Checker还是一个函数式接口,Java 8 默认方法的意义应该就在这里。或许一开始就应该这样处理,只不过当时没考虑到去固化流程。

从这里可以看得出,其实好的设计并不是开始就有的,经过一次次的迭代和优化、抽象归纳才会有现在的样子。另外也需要结合一些新技术、新特性。有时候不是你集成集成了新技术就是新技术,只有用了新技术才是新技术。你对此有什么看法?欢迎留言讨论。

评论系统未开启,无法评论!